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沿黄浦江两岸徒步调研,走访12个滨江改造项目,采访62位规划专家、建设者和沿岸居民,通过建筑改造、功能置换、生态修复等多重视角,记录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实践。

(首席记者 陈静)傍晚6点,杨浦滨江的工业遗迹公园里,老厂房改造的咖啡馆坐满年轻人;对岸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前,滑板少年在水泥筒仓下腾空而起;而在浦东民生码头,8万吨粮仓改造的艺术空间正举办当代艺术展...这些新旧交融的场景,构成了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工程的生动注脚。截至2025年6月,滨江区域累计改造工业遗存86处,新增公共绿地382公顷,全年接待市民突破1.2亿人次。
■ 空间革命:缝合城市与江河的边界
"我们拆掉的不是围墙,而是市民与母亲河的心理隔阂。"原浦江办副主任吴志强回忆道。2017年启动的滨江贯通工程,通过"三道并行"设计(漫步道、跑步道、骑行道),将原本割裂的码头、仓库、工厂串联成连续不断的活力走廊。最典型的南浦大桥段,通过双层立体步道系统,使通行效率提升400%。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
■ 功能再造:工业遗产的当代转型
在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车间改造的"水厂1883"展厅,保留的蒸汽管道与全息投影技术相映成趣。"每根管道都在讲述上海自来水发展史。"策展人林薇介绍。这种"修旧如旧"的改造模式,使滨江区域历史建筑利用率达91%,较改造前提升57个百分点。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■ 治理创新:多元参与的更新机制
黄浦区"滨江议事厅"的公示栏上,贴着第48次市民意见征询结果。"从防汛墙高度到座椅间距,每个细节都经过民主协商。"街道负责人王颖说。这种共治模式催生了32个特色滨江驿站,其中6个由社区居民自主运营。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
(中略...全文共3680字,含18个改造案例、22组对比数据及东京、伦敦滨水更新经验参照)
【专家观察】
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评价:"黄浦江改造开创了中国滨水空间更新的范式——既保护工业记忆,又植入当代生活。"当全球城市面临"千城一面"困境时,上海用"可阅读的建筑、可漫步的岸线",给出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。